郭宗明:产学研要“顶天立地”

作者: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坐落在北京大学东门附近,与门外熙熙攘攘的中关村大街相比,这座四层的灰色小楼十分安静。一进门就能看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教授的汉白玉雕像。就是在这里,王选院士与众多科研人员一起,研制出了让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时代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带来了继活字印刷术后的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早在1987年,郭宗明就师从王选参与了电子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时代的技术研发工作,见证了我国传媒行业的技术变迁之路。2015年接任北大计算机所所长职务后,郭宗明继续坚持王选院士提出的“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带领科研人员在巩固现有的媒体技术成果基础上,深入开展智能媒体技术的研究。

“研究所长期的科研发展方向是‘跨媒体语义理解和内容生成’。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也是研究所实现2035年走到世界一流前列目标的必经之路。”郭宗明表示,35年来,北大计算机所历经电子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时代,如今已迈入智能媒体时代。

传承“王选精神”

1983年,北大计算机所正式成立,王选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发展模式,“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上世纪80年代,经过王选团队的努力攻关,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让电子出版系统取代了铅字排版,我国印刷史上“铅与火”的时代成为历史。


郭宗明说,王选坚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速技术迭代,这种创新精神鼓舞着他和计算机所人攻坚克难,永不止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计算机所先后开发了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技术,告别了报纸传真机;开发了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了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开发了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了纸和笔;开发了激光直接制版,告别了软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国新闻出版行业进入数字媒体时代。

郭宗明见证了北大计算机所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的研发过程,自己也一直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在跟随王选读研究生时,郭宗明接触到了激光照排技术,并自学了机械图纸制作程序,研制出了能够画出螺栓、螺母等零部件的计算机机械制图软件。由于当时高质量印刷需要用到电子分色机,但进口电子分色机价格昂贵,使用不方便。在王选指导下,还在读博的郭宗明成功研制出了彩色图像处理软件,使普通的扫描仪能够承担起高质量的出版工作。

面对国内动画只能手工画、没有计算机软件的空白,1995年郭宗明开始做计算机动画软件,1998年,他主持的“点睛”动画项目获得首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成果奖。这是一款可以由电脑直接生成动画的软件,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单位得到应用。

从王选院士创建北大计算机所到现在,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这支研发队伍,并形成了高度凝聚力。2017年下半年,北大计算机所通过了国际同行评议,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被认为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伴随着北大计算机所的不断发展,郭宗明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作为主要发明人,他申请专利达100多项,已经授权的专利有60多项。

向广电业进军

“进军广电业是王选老师的‘十大梦想’之一。上世纪末是电视信号从模拟到数字转换的时代,王老师带领我们向广电行业进军,做电视节目的数字化播出系统。”郭宗明回忆说,1997年,他带队攻关“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团队先后为香港亚洲电视建立了广告插播系统、为湖南“经视”建立了全频道的数字播控系统。

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团队很多研发人员去做了互联网,这也成为郭宗明科研生涯中遇到的一大挑战。“在内忧外患的科研环境下,王老师要求我选准科研方向、坚持不懈努力,还嘱咐我注意锻炼身体。”郭宗明清楚记得,2001年5月14日,王选第一次做完手术后,在病床上颤抖着手给他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坚守科研阵地,并称他是“当士兵最久的将军”。

在王选精神的感召下,郭宗明摒弃外界干扰,带领团队继续潜心研究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到2002年,河南电视台全台采用数字播控系统,标志着该系统技术应用的成熟。

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解决了三大挑战。

电视播出强调时间的稳定性,计算机时钟精度高,但稳定性不够,郭宗明团队将高精度的计算机时钟与GPS时钟结合,制作出了精度高、稳定性好的时钟系统,这是播出系统的核心;在容错设计方面,团队提出了软件错误自动诊断追踪体系和容错方案,通过系统自检和纠错处理等手段,保证了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实时容错、纠错能力;电视的播出逻辑复杂,最常见的有顺序播、定时播、插播、延时播等,相互之间经常会冲突,团队在程序设计方面列定一系列优先级,保证了节目的线性播出。

电视台采用郭宗明团队的播控新系统时,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试,为了不干扰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团队成员只有在晚上电视节目停播后才能工作,时间段基本是凌晨两点到四五点钟,熬夜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郭宗明回忆说,当他们在研发过程中遇到挑战或取得一点成就想歇一歇时,王选老师便会鼓励他们迎难而上,不能“小富即安”,抗得住诱惑坚持不懈的人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郭宗明团队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系统的时钟控制模型、数字视频播出性能保障、远程节目审片等播控技术方面有创新,整体达到国外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已经取得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选老师留给大家的,是一种执着的科研精神,从解决激光照排关键技术研制出原理机,再继续深挖、不断解决实用化中碰到的难题,一直到华光四型机得到批量化应用,激光照排团队花费了10多年时间。”郭宗明说。

2007年,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各类视频播出机构,超过70%的省级及以上电视台应用了该系统,播出故障较之前降低了90%。此时,郭宗明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研发也已持续了10年时间,这一年,“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为贡献突出,2008年,郭宗明获得首届“王选新闻科技奖——杰出人才奖”。

开启智能媒体征程

“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王选院士的这段话对郭宗明影响非常大,正是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促使郭宗明和计算机所的同事们不断创新,接受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绩。

作为1982年全国数学竞赛获奖者,郭宗明最早在数学王国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并在1983年高考季被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严谨的数学思维为他的计算机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思维训练就是把复杂问题抽象化、认识事物本质。比如我们做图像处理,把下雨天、雾天拍的照片,经过去雨、去雾,还原出清晰的照片,就是利用数学公式抽象出最原始的图像,考察人的逻辑概括能力。”郭宗明说,现在很多计算机研究的内容会推回到数学学科内,如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的卷积神经网络,“卷积”就是数学里面的词汇。

在北大,以前从未见过计算机的郭宗明对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产生浓厚兴趣,大学三年级分专业时,他选择了数学系中与计算机最近的信息专业。兴趣是科研中最好的领路者,郭宗明接棒北大计算所所长后,继续鼓励所内科技人员在国家需要的领域,依据自己的兴趣点开展前沿探索。

在一款常用手机新闻客户端上,人们能看到写稿机器人日常发布的体育新闻报道,那就是北大计算机所研究员万小军团队取得的成果。2017年,写稿机器人技术获得了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团队还获得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杰出论文奖。类似这样的创新发明,在北大计算机所不胜枚举。

郭宗明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北大计算机所要在巩固现有媒体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智能媒体技术的研究。在跨媒体检索、机器人写稿以及手写字体自动生成等方面继续深耕。

北大计算机所面向2025年发展规划及面向2035年的长远发展规划已经发布。郭宗明解释说,“我们面向2035年的长远发展规划,着力点是跨媒体语义理解和内容生成,即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文本、音频、视频等跨媒体内容的语义理解,实现输入内容的计算机理解后的再次生成。”他举例,比如输入一部电影,可以以语音的形式讲解电影的主要内容,以视频的形式生成一段摘要,以文本的形式产生一个电影故事的叙述等。

郭宗明认为,基于以上技术,可以实现媒体行业的智能化革命,公式推导机器人、看图说话机器人、采访机器人、讲故事机器人、写作机器人等都会因此产生。

“忆往昔,王选领军,攻坚克难,引领汉字印刷革命。看今朝,薪火传承,发奋图强,开启智能媒体征程。”

这是北大计算机所教授、王选院士夫人陈堃銶在北大计算机所35周年庆典上写下的一句话。郭宗明说,这段话不仅是陈教授的深切期望,更是北大计算机所未来继续突破创新的不竭动力和奋斗目标。

来源:新闻周刊 2018-10-13
 

CLOSE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