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出“新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激光照排”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报道《新中国的第一》,记录新中国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见证新时代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2019年7月22日,该系列之“新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激光照排”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

如今,我们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处理中文信息已经习以为常,而在40多年前,这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情。

四十多年前,我国的计算机还主要用于科学运算和国防尖端工程,系统里没有精密汉字。报纸、书刊,主要用铅制的活字排版印刷,手工挑字、人工排版,效率很低。为此,新中国在1974年8月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48工程”,研发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最难的一步,就是让精密汉字进入计算机。当时在北大当教员的王选和妻子陈堃銶,参与了这项工程的研究。

王选和妻子陈堃銶

1975年,王选用“参数表示规则笔画,轮廓表示不规则笔画”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把几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大大压缩后存进了只有几兆内存的计算机,这是新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把精密汉字存入了计算机。经过四年的连续攻关,王选团队又采用当时超前的激光照排技术,成功从计算机里输出了汉字。

   

这是新中国第一张用“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整张输出的中文报纸。此后,从成功排出样书《伍豪之剑》,到在新华社中实用成功,汉字激光照相排版系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后来不仅风靡全国,也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王选率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不仅颠覆性改造了新中国的新闻出版印刷行业,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中文信息化的全面发展,电子书、新闻类应用软件等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计算机所所长郭宗明在接受采访时说,为纪念王选老师,经学校批准,我们将正式更名为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在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秉承王选院士“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精神,研究跨媒体的检索、生成等技术,让中文信息系统插上了人工智能的翅膀,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个性化、智能化。

如今,748工程已经过去了40多年,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已经从用计算机处理和显示汉字字形,转向了用计算机对汉字语义的理解和再生成。根据深度学习算法,计算机可以模仿手写笔迹造字,也可以写文章、作诗,还能把文字、音频、图像、视频,都转化为同一标准的表达方式,中文信息处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时间轴】

1979年,计算机输出第一张中文报纸样张。

1985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用成功,新闻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2001年,基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电子书系统开始应用。

2018年,手写体字库自动生成技术等进入应用阶段,中文信息处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相关链接:视频 [朝闻天下]新中国的第一 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

 

CLOSE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