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王选写给潘建伟的信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柜中,一封信静静陈列,吸引不少目光悄然停留。这是2004年,重病在身的王选院士,亲笔写给当时年轻的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的信。信中没有客套寒暄,字字句句,承载着一位科学前辈对后辈最深沉、最务实的期许。

彼时,王选院士已是享誉世界的“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攻克了汉字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处理和输出等难题,掀起了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典范。

尽管重病缠身,病魔却并未阻挡他对国家科技未来的牵挂。信中,王选院士的勉励直指核心,他写道:“你的成就可申报自然科学奖,得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对评选院士有利。但我认为你不如把成果积累的更多后,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更合适。院士好当,自然科学一等奖难得。”王选院士建议潘建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攻克更重大的科学难题上,瞄准代表国家自然科学最高荣誉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去冲刺。 他深知,对于潘建伟这样处于创造力黄金期的科学家,时间和精力是最宝贵的资源。

在信中王选院士回忆了自身经历,他写道:“我主持的激光照排,1985年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拒绝接受。1987年评为一等奖时评分很高,1995年得分更高。所以我建议你不要接受自然科学二等奖,因为你们团队还处在迅猛上升的阶段,不必为此着急。此信谈了不少院士和获奖这类不重要的话题(对一个杰出科学家而言),一方面表明我愿意推荐,另一方面,我更加关注得多的是你们如何出更大的成果,毕竟你们这样的团队在中国并不多见。”

2005年10月,王选生前写下的最后一篇文章,念念不忘如何培养优秀年轻人才。

这封信,只是王选院士数十年如一日提携后进的一个缩影。他对青年才俊的关心,远不止于言语。他曾寄语多位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勉励他们脚踏实地、少说多做。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2005年10月,王选院士生前写下最后一篇文章,依然是念念不忘如何培养优秀的年轻人才。

展柜里的这封信,墨迹已干,但力量犹存。它无声地诉说着: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仅在于自身的辉煌成就,更在于将探索的火炬坚定地传递给下一代。

王选院士用他的一生,照亮了汉字的世界,也用他最后的嘱托,照亮了后来者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

 

CLOSE

上一篇 没有了